文物保護

目前,國家文物局將“微破壞”列為文物安全隱患重要方面,要求各文物管理使用單位加強日常巡查和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岳志勇希望,媒體能加強對旅游文明行為、提升公民素質的宣傳,營造制止、譴責“微破壞”的社會氛圍。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線、紅線和生命線。一年來,這條線守得怎么樣?國家文物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長岳志勇介紹了文物安全督察的有關情況。

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長城執法專項督察“回頭看”,對去年考核得分低于80分的天津、內蒙古、河南等共8個省區市進行了實地督察。岳志勇介紹,從“回頭看”檢查考核情況看,截至目前,147項存在問題已得到整改,其余27項正在整改,8省區市整改率達到84.5%。

基層文物執法機構明顯不足科技有力支撐文物保護

據統計,全國31個省份中,有專門從事文物執法工作機構的是17個,占全國的55%;地市級有專門文物行政執法機構的占比是17%;區縣一級有專門文物行政執法機構的就更少,僅占到了6.4%。

岳志勇表示,基層的文物執法機構和人員明顯的不足,是目前地方文物執法工作中的短板,希望隨著改革深化逐步改善。在現有的條件下,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支撐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技術,對文物實施監測,覆蓋了一些原先走不到、看不到的地方。目前已經進行了一些試點,效果也比較明顯。”岳志勇舉例道,比如運用衛星遙感技術連續3年監測不可移動文物和文物保護單位“兩線”范圍內的建筑變化情況;用無人機對長城沿線、長城一些點段,特別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或者破壞比較嚴重的一些地方進行實時監測等等。

被盜文物信息平臺上線以來發布200多條信息

今年11月,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在陜西省西安市正式上線。該平臺的承建方是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2011年5月,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委托并授權陜西省文物局和省公安廳建設了“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主要開展文物犯罪信息錄入、審核、分析、研判等。

該平臺上線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布了200多條文物信息。岳志勇介紹,被盜文物信息發布后,如果在國際社會發現了相關的交易活動,可以直接和國際組織進行對接,制止交易,按照相關條約協定追索。

“平臺發布后,意大利政府,包括他們的文物部門,還有香港特區政府都積極地反饋意見,主動地和我們對接,提出細化建議。”岳志勇認為,平臺的發布對加強和國際組織合作,彰顯中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定決心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高度關注“微破壞”加大執法巡查的力度

相對于博物館內的文物藏品,暴露在野外的文物古跡保護難度更大。就在本月,幾位驢友在北京密云古北口蟠龍山長城敵樓內燒火做飯,導致城墻墻體被熏黑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

在岳志勇看來,該事件反映的是對文物的一種“微破壞”現象,類似現象還包括在一些古建筑上,比如長城墻體上的亂涂亂畫等等。國家文物局對此類“微破壞”行為非常重視,在今年開展的全國文物安全大排查和長城執法專項督查“回頭看”等專項行動中,都予以了充分地關注。

如何高效監測保護林海之中、孤峰之上的文物?在世界文化遺產點麥積山石窟,保護人員借助無人機完成這一工作。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這座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石窟,開鑿在一座高140多米、形似麥垛的兀立孤峰上。登高遠望,四周林海莽莽。221個洞窟用凌空飛架的棧道串起,洞窟最高處離地面有80多米。

獨特的地理環境,讓麥積山石窟跨過1600多年的歷史長河卻仍較好地保留下來。但在當下精細的保護要求下,此處地形之險無疑加大了監測難度。

2018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有了監測的“翅膀”,開始用無人機對遺產區和緩沖區進行持續監測。

“與人工監測相比,無人機視野大、位置高。許多肉眼監測盲區現在都能一覽無余了。”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監測中心負責人胡軍艦說,這是對石窟監測預警系統的有力補充。

過去搶救性保護是文物保護的主要方式,而今預防性保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石窟監測預警系統體現的就是“防患于未然”。

胡軍艦說,在無人機的幫助下,保護人員能夠更加高效準確地了解地形地貌變化、周圍村莊建筑等大環境動態,及時遏止對石窟產生不良影響的活動。除了大環境監測外,石窟監測預警系統還包括微環境監測、崖體監測、人流量監測等。

無人機還能為險情調查提供幫助。2018年夏季,麥積山遭遇持續強降雨。通過無人機監測,保護人員發現山頂出現山體滑坡。

監測人員在麥積山石窟前操控無人機。

“如按以往手段,很難了解到這一險情。無人機發現這一險情后,我們前往山頂進一步評估分析,發現此處暫未對石窟文物和游客造成威脅。”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保護研究室副主任徐博凱說,該所計劃在未來一兩年內治理滑坡,并恢復滑坡區域的植被。

中國多地已將無人機引入文物保護。如中國最早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長城,分布在10余個省區市,不少地方人跡罕至。僅靠人力看守,保護效果有限。目前,陜西、山西等省份利用無人機監測長城變化,并定期對比分析特定區域。在文物大省河南,政府決定在今后3年租用無人機,對全省35處重要文物資源每月進行兩次飛行巡護。

中國文物資源豐富,不可移動文物達76萬處,文物藏品超過4138萬件/套。加強文物保護領域的科技水平已成為政府的目標。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稱,要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到2020年,文物保護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手段和形式實現突破。


20171225110302849.jpg


20171225110358645.jpg


a044ad345982b2b7bb31bd9ff18b58eb77099bee.jpe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157.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07.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12.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17.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23.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31.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35.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43.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38.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47.jpg


微信圖片_20190925154251.jpg

20171225110334371.jpg

分享到:
點擊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