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鏟毒!“掃毒無人機”自帶芯片,能識別各種天氣下的罌粟花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近日,山東禁毒成果頻頻被刷屏,“1克冰毒投入大明湖,也能被測出來”,“萬人小區有癮君子,靠污水能鎖定單元樓”……“污水測毒”等新型技術引人矚目。

都說“海陸空,三位一體”,除了污水、日常查毒,新型技術在藍天白云之間,又會給禁毒帶來怎樣的變化?

記者從濟南歷下公安分局禁毒大隊了解到,最新的“天目鏟毒”,在天幕中安插了一雙“鷹眼”,給掃除毒品工作帶來質的飛躍。

天幕下,一場城市上空的“圍獵”

事情,還要從不久前的一場“大比武”說起:全省禁毒精英,齊聚山東西部一座兄弟城市,開展“天目鏟毒2020”行動,運用無人機最新技術,通過實戰演練,完成鏟毒、比武雙向目標。

而當時,代表濟南參賽的正是歷下公安分局禁毒大隊:大隊長郎衛華親自帶領20余名隊員參與。

其實,這場比武就好比一場大型的“游戲”,而賽場就是整座城市的“上空”:

眾多參賽隊伍,在四天時間內,通過無人機搜索罌粟種植的“可疑區域”,鎖定目標后進行追蹤,直至“捕獲”罌粟等毒源植物。

在四天時間內,大家每天早7點出發、深夜收工,20余名隊員共合力查獲大量罌粟。代表濟南出征的這支隊伍,也在這場比武中一舉奪魁,拿下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惡之花”,藏匿在花園、種植地上

罌粟,又被稱作惡之花。它是制作鴉片的主要原料,同時其提取物也是多種鎮靜劑的來源,如嗎啡、蒂巴因、可待因、罌粟堿、那可丁。其也是我國重點鏟除的毒源植物。

歷下禁毒大隊一級警長馬廷華,在最新出爐的首屆“泉城最美禁毒人”頒獎禮上,榮獲“泉城十佳禁毒能手”稱號。而他,也是此次“天目鏟毒2020”行動的參賽隊員之一。

他告訴記者,在個別老輩人眼里,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罌粟是種中草藥,有個頭疼腦熱,可以拿來緩解治療。如今,竟然還有人打著綠色食品的名頭兒,拿罌粟葉子蘸醬吃。

“其實罌粟的含毒量很高,即使是晾曬多時的干罌粟葉,浸泡后的液體都能在測試中呈現陽性指標。”

“雖然罌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但使用后的成癮性非常大,其后果不堪設想。”馬廷華介紹,如今隨著禁毒工作的推進,大面積種植罌粟的行為很少見了,更多的罌粟藏匿進了社區花園、種植地邊緣,給禁毒帶來了新的挑戰。

“過去,主要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鎖定罌粟大面積種植的區域。現在借助無人機,禁毒工作有了更多大顯身手的機會。”馬廷華說。



無人機背后,有你想不到的“黑科技”

無人機掃毒,難道就只是用無人機在空中俯瞰,尋找罌粟等毒品原植物的蹤跡?記者了解后發現,其實這背后,還有你想不到的“黑科技”。

通常,在無人機使用過程中,“機主們”主要實現的是拍照、錄像功能。但“掃毒無人機”則自帶芯片,同時有比對功能。



馬廷華介紹,在“掃毒無人機”的芯片中,就儲存著罌粟的多種形態圖片,相當于給無人機植入了“大腦”,去智慧分辨空中巡邏中拍攝到的圖片信息,去有意識識別可疑區域的種植物。



“從罌粟的萌芽、開花、結果,到各種不同天氣態勢下的植物造型,這些圖片都涵蓋了。”馬廷華表示,之所以連風霜雨雪等形態下的罌粟形態都包括在內,為的就是讓無人機在識別中具備充實的知識結構,從而讓罌粟等毒品原植物無所遁形,讓禁毒打擊更為精準、精確。

目標鎖定,并不意味著禁毒成功,想要鏟除罌粟,還要實地走訪。



“有些癮君子為了防備搜查,都把罌粟種植在自家院子里,給調查帶來了難度。”馬廷華透露,在“天目鏟毒”大比武中,隊員們有多次翻墻入戶尋找罌粟的經歷。

但就像老話說的,再狡猾的狐貍,也逃不過獵人之手——

癮君子也要注意啦,天空中也有一雙隱秘的“鷹眼”,在盯著你們!


分享到:
點擊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