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機升空、俯瞰35公里!國網無人機看護河南水中電塔

7月以來,河南遭受持續強降雨導致的嚴重洪澇災害牽動著每個人的心。7月22日晚,衛河鶴壁段決堤,多個村莊情況危急。7月23日,國網通航公司接到國家電網總部設備部通知,多條500千伏主干網架處于行洪區內,運維車輛人員受交通管制、道路損毀等影響無法到達,需要盡快安排中大型無人機前往鶴壁開展巡視,掌握線路狀況。

災情就是命令,應急需求就是“電網空軍”的沖鋒號。無人機小組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與河南省電力公司對接需求線路區段和巡視計劃,編制工作方案,申請災區無人機應急作業空域,火線調配在山東執行應急備勤任務的SG1611機組,奔赴河南鶴壁災區,所有準備工作僅僅用時1小時。

執行任務的第一天,無人機飛了起來

24日,衛河決堤缺口仍然水流湍急,更多的救援力量向這里匯合,其中就包括了千里馳援的國網通航無人機應急機組。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終于在當天下午抵達河南鶴壁,沒有片刻停歇,就立刻趕往預定作業現場,組織安裝調試設備。

“有沒有想到過會有危險?”

“想到過,但更想為支援河南災區盡一份力”。

“無人機早一分鐘飛起來,就能早一分鐘了解電網受災情況,人民群眾的供電安全就多一份保障。”機組成員們這樣說。

為了盡早讓無人機起飛,無人機小組反復與相關管理部門溝通,與多家參與應急的通航、測繪等直升機、無人機航飛單位協調,終于為電力航巡開辟了一條熱線通道。當天下午,國網通航公司的中大型無人機順利起飛,完成巡視50公里,數十基桿塔浸泡于泥水之中,但可以確認汛區輸電線路情況整體保持穩定。



災情巡查、三維重建、中繼通信三不誤

汛情緊急,應急救援刻不容緩,如何用最少的時間、最快的方式獲取最多的電網災情情報,是無人機組當前的最大任務。無人機組此次使用的核心設備GW25中大型無人機在機身下方同時搭載了高清光電吊艙、高精度航測相機和長距離數據鏈設備三大利器。在空中一次飛行作業,既能獲取汛區高清監測視頻,又能采集輸電線路通道高分辨率正射影像,還能作為中繼進一步擴大飛行控制和數據傳輸范圍,可謂一機三用,最大程度發揮了無人機的載荷和續航優勢。GW25、GW16兩種中大型無人機單架次續航均可達到飛行3小時,雙機協同飛行模式下的作業半徑高達35公里以上。真正做到了巡視情況,一覽無余。



關鍵時刻,“三高兩長”優勢充分體現

由于大水泛濫,電網搶險人員、車輛和輕小型無人機設備均無法到位巡查。在此情況下,具有“三高兩長”等技術優勢的中大型無人機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何為三高兩長?“我們所使用的無人機具有定位精度高、數據質量高、安全性能高、續航時間長、數據通信鏈路長等多重優勢,在執行支援河南防汛救災應急特巡任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網通航公司技術總監兼航巡事業部總經理杜偉說,“由于技術難度差異,傳統的行業應用以輕小型無人機為主。此次救援河南災區,中大型無人機優勢明顯,伴隨著設備續航、載荷、數據鏈路不斷提升以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展,中大型無人機將在新一輪技術發展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隱患發現了,應急搶修怎樣去才安全?

經過幾晝夜的連續奮戰,26日2時27分,衛河決口終于合攏,而“電網空軍”們的戰斗還在繼續。

截至7月29日,由一輛應急作業車、三架中大型無人機、六名骨干員工組成的國網通航應急機組,不畏艱險、不辭辛苦,持續深入河南汛區,先后完成雙側巡視鶴壁區域500千伏冀朝二線、塔倉線、陽東一二三線,鄭州區域500千伏馬嵩一線、馬嵩二線、漢鄭線等多條線路受災區段巡視。巡視里程超過300公里,發現近100基桿塔存在3米左右水位浸泡,十余基山區桿塔護坡存在沖刷損壞。

大雨過后的山區,滑坡、水土流失等次生災害頻發,特別是河南地處中原,土壤相對較為松軟,在這種條件下,貿然進山開展檢修工作具有極高的風險。針對這一問題,國網通航公司發揮高水平航測優勢,利用采集的大面積正射影像數據制作了大范圍的輸電線路災后數字三維地形圖,使檢修人員能夠直觀地掌握現場情況,在室內操作就可以達到實地踏勘的目的,極大地提高了供電搶修的安全效能和應急水平。



技術積累雄厚,電網空軍“黑科技”層出不窮

在以往的應急搶險中,由于通信塔受損,檢修人員常常在進入搶修環境后出現無法通信的情況,無形中加大了搶險的危險系數。在空中架設了一臺會飛的中大型無人機機載基站,使得電網公司也有了自己的天空通信手段,不僅能夠保證檢修人員與外界聯絡暢通,還可以將自身所處環境的畫面進行實時傳遞,為電網應急安全又增加了一層砝碼。



分享到:
點擊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