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裝備開辟“生命通道”

水下.jpeg

“河道上游600米范圍,有兩名地方群眾落水遇險,迅速實施搜救!”閩南初夏,細雨蒙蒙,第73集團軍某旅一場水上無人搜救行動演練在某陌生水域緊張進行。


隨著指揮組一聲令下,偵察班迅速放飛某型無人機,緊急飛往目標水域。與此同時,某型無人動力救生圈立即泛水,緊隨其后在水面飛馳。


不到3分鐘,無人機到達目標水域上空。然而,受到陰雨天氣的不良影響,加上河岸植被茂密,以往陸地搜救短時間就能發現的救援目標,這一次卻難覓蹤跡。


“轉換紅外成像模式。”偵察班班長王宗學果斷決策,很快通過溫度差異探測鎖定到了第一名落水者。隨后,飛控平臺將無人機實時影像傳輸至指揮所,搜救班根據回傳畫面和數據,操縱無人動力救生圈駛近實施救助,再依據就近原則將人員運送至岸邊安全位置,等待救護班的進一步施救。


“報告,目標水域暗礁較多、水情復雜。”不多時,偵察班在上游搶水灣一塊凸起的石頭處發現另一名落水者。了解到落水者身體多處受傷行動不便,且極端的位置給救援工作帶來更大難度與安全隱患,指揮所判斷情況后,決定將偵察班轉為引導班,加派潛拍無人機對水下情況進行全時監控,搜救班操縱水面移動救生擔架床前往救援,同時,指導落水者運用擔架床的加熱功能和防溺水裝置展開先期自救。


一路上,空中、水面、水下三種類型無人裝備協同配合,輔助決策施救方案,智能規劃安全路線,官兵們順利將傷員運回河岸,圓滿完成此次水上無人搜救行動。


“相比傳統方法采取人工或乘坐水上工具方式抵近搜救,如今借助無人平臺的精細指揮、全域安檢、有序救援等新型優勢,搜救效率與成功率有了極大提升,官兵自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該旅部隊管理科科長楊勵群說。


據了解,本次搜救行動該旅成功完成了搜索定位、實時傳輸、多機互聯、編組轉換等多個課目,全方位檢驗了多型無人裝備人機協同作業能力,為實現非戰領域科技賦能、安全保底的目標做出有益探索,積累了在復雜條件下部隊遂行應急救援保障任務的寶貴經驗。


近年來,該旅還結合所擔負的應急救援、抗洪搶險等重大任務,針對性開展無人船勘測、三維建模技術等系統培訓;利用信息平臺,探索“科技+”“網絡+”訓練方法,推進軍事訓練信息化升級,全面提升部隊工程保障能力。(來源:搜狐新聞)

分享到:
點擊咨詢